【台北味覺記憶6_葉怡蘭1】台灣小吃原本的模樣

五年前,我第一次訪問葉怡蘭。彼時我還在當律師,對於生涯前途迷惘困惑;我剛開始寫美食,對於台灣飲食的出路還在摸索推敲。台灣有沒有fine dining(精緻餐飲)?台灣飲食該如何被世界看見?都是我當時欲從葉怡蘭身上獲得解答的問題。

五年過去,我想問的問題竟然沒什麼改變。

「因為妳問的問題都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看到答案。」葉怡蘭說。她看著我,加強語氣的手勢還停在胸前,又滔滔不絕繼續開講。我們坐在慈聖宮的廟埕廣場已經二個小時,周遭食眾已經吃過一碗又一碗的排骨湯、肉粥,一盤又一盤的燙魷魚、魩仔魚炒飯,我們還在這兒,像討論國家大事一般地,認真激昂。

不,應該比討論國家大事還認真。

大稻埕是台北最像台南的地方

即便我們訪談的主題是「台北味覺記憶」,葉怡蘭仍然把台南掛在嘴邊。我們台南不吃甜辣醬,我們台南少見肉粥,我們台南不像台北喜新厭舊,葉怡蘭已定居台北多年,卻好像還給台南滋養,一身府城DNA,就怕沒人來驗明正身。

問她為何選擇慈聖宮前的小吃攤作為本次採訪地點,她也說,因為大稻埕是台北最像台南的地方。

「在台北整個城市裡,我對大稻埕這一帶一直有很深的感情。我每次來這邊散步的時候,我都覺得好像台南,我當然知道不一樣,可是它跟台南有很多相似之處,就是那種住商混合的氛圍,老老的房子,很小的巷子,小吃也都保持原本的模樣。」

老城區的緩慢與淡定,讓葉怡蘭心神安頓。她說,她大學畢業後來台北生活,起初相當不適應,天氣她受不了,食物她吃不慣,她排斥化妝討厭打扮的習性,也與台北的光鮮亮麗格格不入。台北讓她驚慌,這個首善之都總是毫不留情地破舊立新,但她偏偏對舊的事物有很多眷戀。來到大稻埕,往往才讓她安定下來,不僅因為街廓,也因為食物。

「四神湯、肉粥,十幾年來他們的味道改變都不太大,這件事情讓人很珍惜,有一些東西可以在這個城市裡面恆常不變。這裡的食物比較像古早台灣小吃的樣子,新鮮現取食材,點到為止的烹調,湯清味鮮,盡量把食材本來的面目表現出來。」

台灣小吃古早的模樣

什麼是台灣小吃古早的模樣?我搔頭納悶。我的父親是香港長大的南京人,吾家飲食因此以江浙菜、廣東菜、西餐為主, 雖然也有涉獵台灣小吃,米粉湯、黑白切、滷肉飯等等,但從不是餵養我長大的基本餐食 。台灣小吃原本長得什麼模樣?我真不知道。

葉怡蘭聽完我這番告白,也托腮沉吟了起來。她說,她從小在台南幾乎都是吃小吃長大,若要說明台灣小吃古早的模樣,其實也是她個人的定義。她歸納出以下幾點台灣小吃的特徵:

1. 份量小、點心

傳統台灣小吃通常份量比較小,都是小碟小碗,因為小吃原始概念不是讓你吃飽,外食只是吃點心,大家還是在家吃三餐。拜拜完肚子餓了、買完菜嘴饞了、工作忙完閒暇了,就會到外面吃點東西,這才是小吃原本的功能。

2. 湯湯水水

一趟小吃之旅吃下來,可能覺得肚子都是水。喜歡喝湯又喜歡吃料,這是台灣人的個性。

3. 一攤一味

一個攤子就是賣一種東西、二種東西,譬如台南,賣牛肉湯可能兼賣白飯,虱目魚湯最多再賣個肉燥飯,就是有一個主要的東西,其他做配搭。原因就是傳統小吃其實是吃點心的,一般人去就是要吃那樣東西。

這點在比較老的地方較能貫徹,像台南、基隆;在大都市就不是如此。大都市的小吃攤或小餐館,菜單品項多得嚇人,卻不是樣樣好吃,原因在於大家都外食,有人可能一家館子一個禮拜至少去三、四次,菜單就必須要廣、變化要多,好吃得讓人非來不可的誘因消失了,改而提供客人多元的選擇,很多小吃就開始質變,變成供給生存跟生活,而不是一個小點心讓你生活有一點調劑。

4. 作法簡樸

小吃為什麼叫小吃,就是簡單吃一下,價格很便宜,所以不會用很多工法在裡面,可是它通常來自食材取得很容易的地方,所以食材都是在顛峰正好的狀態之下,用非常簡單的方式被呈現出來;當生活步調越來越快,或是越來越講求新奇時,才開始會把比較繁複跟重口味的東西往小吃裡添加。葉怡蘭其實常常用這樣的方式辨別小吃是不是古早味。

5. 因地制宜

在小吃裡會看到地緣。為什麼台北是肉粥,台南是海鮮粥?因為台南自古以來是很興盛的海港,所以海鮮的東西會比較多。台灣每一個地方都會隨著那個地方的食材或地緣而產生不同的食物,比如嘉義為什麼有火雞肉飯,因為那個地方養殖火雞,它會因為地緣的關係產生那個地方的樣貌。

6. 沒有重複的攤位

小吃聚落是自然形成的,因為大家都在這個地方做生意,如果有二家賣一樣的,通常比較不好吃的那家就會倒,所以它會自然形成一個聚落。可是,譬如士林夜市,走到哪裡都是花枝羹,就是因為大量的外來人進來之後,因為外來人都只來一次,原來的篩選機制就會失靈,產生一市場看起來都很類似但其實不是很好吃的東西。這種機制是在地生活緊密結合的力量,很可貴。

葉怡蘭的慈聖宮美食選

大稻埕慈聖宮前的各攤各號正是一個自然形成的小吃聚落,用上述標準檢視,樣樣打勾,難怪葉怡蘭情有獨鍾。

問葉怡蘭來這裡都點什麼來吃,她可如數家珍了。

「四神湯、肉包,肉粥、紅燒肉。通常帶外國人來,我會點魷魚,乾的魷魚發過後再沾醬吃,這在台灣是很有趣的一種典型;蛋包湯還滿好吃的,因為我們台南沒有蛋包,我剛來台北的時候嚇一跳,蛋打在碗裡面竟然能賣我一碗湯!排骨湯也不錯,好像最有名;豬腳湯也不錯,可是因為輸給基隆的林記,所以我後來比較少點。」

不怕眼睛比胃口貪心,我們決定多點幾樣來嚐嚐。肉粥上桌,其湯水清、飯粒分明,肉羹滑溜鮮實,芹菜與油蔥酥之馨香迤邐悠揚,喝幾口就通體舒暢。「我很喜歡這種粥,」葉怡蘭說,「台式的粥是留飯粒的,所以可以保持湯的清澈跟鮮味,跟廣東的不一樣。」

這間「葉家肉粥」還賣很多炸物,蝦炸、豬肝炸等都很受歡迎,葉怡蘭則點了紅燒肉。紅燒肉是小吃攤常見的菜色,米粉湯、鹹粥鋪子多有之,但此紅燒肉非東坡肉般以醬油、糖滷煮而來的燉肉,而是經紅糟醃漬再裹地瓜粉油炸的炸肉,紅糟肉變成了紅燒肉,大抵是以訛傳訛,如同滷肉飯變作了魯肉飯,其實與山東一點關係也沒有。

因為紅糟之故,這紅燒肉吃來有點發酵物的甘香與醇美,外皮酥、油脂多,配上一旁的醃蘿蔔恰恰好,再與湯清味鮮的肉粥一同食用,可以品嚐台灣小吃裡豬肉的婀娜魅力。

豬肉的魅力,還施展在四神湯上。慈聖宮前的無名四神湯,可揀小肚、小腸、粉腸等部位,貪心貪吃如葉怡蘭,定選綜合湯。我沒吃過這裡的四神湯,舀了一塊豬肚入口,透嫩猶韌,愈嚼愈有鮮味汩汩而出,湯汁則滿富純淨樸美的肉味,好吃極了。葉怡蘭見我吃得津津有味,笑著說「要成為內臟控是一定要被很多好吃的內臟餵養。」

「我常說台灣的小吃有幾個支撐的東西,一個是豬,台灣的小吃是由豬的各種部位跟各種處理法支撐起來的;另一個是海鮮,在比較靠海港的地方像台南。」

「其實台灣小吃裡有大量的豬內臟,像台北黑白切,我很喜歡;像台南有一種豬心湯,妳可能吃過阿明,阿明我們現在擠不進去,他們一家四姊弟,阿文、黃家、阿勇,也是把豬的各種內臟用不同方法調理來吃,這也是我很喜歡的。」

至於四神湯,葉怡蘭自然是要比較台北與台南的不同,「台南很多是各部位都有,台北是只有這家有分部位;台南不會有四神,熬完湯就把它扔掉,只有腸子跟肉,台北卻會留著四神。我早年來台北有文化落差,常跟台北朋友吵架,我們台南人覺得,熬湯料你也好意思放在裡面,台北人去到台南就覺得搞什麼鬼,裡面怎麼都沒有料!後來我也覺得這料吃起來滿好吃的,所以我也很喜歡台北的四神湯。」

台北四神湯的店家往往兼售肉包,葉怡蘭也覺得有趣,這是她觀察到的又一處台北、台南相異點。「這家的肉包很好吃,我老公審核過。」各位看倌,下次來慈聖宮前吃四神湯,別忘記加點這白拋拋味鮮鮮的肉包,不僅經葉怡蘭的先生、「文青旅行家」Jeffrey認證過,焦桐在其著作《味道福爾摩沙》裡也讚譽有加呢。

我們還點了「魷魚標」的清燙魷魚,以及葉家肉粥旁「媽祖宮口原汁排骨湯」的排骨湯、滷肉飯。清燙魷魚質地脆彈,一定要趁變冷變硬前吃,蘸上醬油膏與哇沙米十分涮嘴;原汁排骨湯又展現豬肉之美,豬肉與蘿蔔的鮮甜全在看似白水的清湯裡,簡簡單單卻滋味無窮,家裡的蘿蔔排骨湯為什麼就做不出這種味道呢?

往前看:

【台北味覺記憶1_序言】為什麼訪問詹宏志、江振誠、葉怡蘭?

往後看:

【台北味覺記憶7_葉怡蘭2】台北的異國料理表現很好?

【台北味覺記憶8_葉怡蘭3】西餐與台灣味

July 26, 2016

台北味覺記憶

-

葉怡蘭

-

台灣味

延伸閱讀
Liz 成立全新美食平台 「Taster 美食加」
Liz 遊義大利|羅馬必吃!迷人的年輕小館 Santo Palato
2018年世界五十最佳餐廳@畢爾包,以及北西班牙美食巡禮